第13课辛亥革命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清朝的“新政”和“预备立宪”;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重要人物及内容;兴中会、同盟会与三民主义;军事起义与武汉成为革命首发地的原因;武昌起义;中华民国成立;《临时约法》的颁布;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的背景条件和过程;对辛亥革命的认识和评价。理解:辛亥革命发生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涵盖古今中外、主客偶必、政经思文等多种因素,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条件。关于南京临时政府,从人员的构成、政体设置、纪元与国旗、宪法等的出炉都彰显其真正的资产阶级政府性质。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提供对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评价的操作思路。运用:探究二十世纪中国最深刻的三次变革产生的时代因素。探究《美国1787年宪法》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反映资产阶级治国理念上的异同。就社会性质、政权转移、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社会意识进步与风俗习惯变迁,对辛亥革命前后进行比较和思考。2、过程与方法: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历史比较,概括阐释,独立思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辛亥烈士的英雄事迹、孙中山越挫越勇的革命精神,都是人生观教育的极好教材。法为国根,民为邦本。为中国进步趋势打开了历史闸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f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
国约法》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历史功绩2、难点:对三民主义的分析和评价;如何正确评价辛亥
备课札记
革命
三、教学过程:一、武昌起义1清朝统治的危机《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感到应当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清政府被迫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1)背景: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队伍迅速壮大。2)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其革命的思想武器。3)中心:上海和日本东京4)代表人物:章炳麟、邹容、陈天华。3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约建立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个民主革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纷纷出现。
f4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成立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同黄兴、宋教仁等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的成员70多人集会,决定成立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