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不确定的的评定与比较摘要
随着技术的发展,测量不确定度评价在测量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学习和研究测量不确定度具有重要的意义。阐述了,提出了标准不确定度评定法(GUM)、Mo
teCarloMeasureme
t(MUM)、灰色关联分析法等评定测量不确定的的方法,并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
1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与意义
由于在测量与实验结果中存在必然误差,影响测量与实验结果的可信赖性。测量和实验结果中的误差可能会使实验失去价值,因此我们需要认识测量及仪器的各项误差,具体分析误差的性质及产生的原因,减小和控制误差在合理的范围内。因此,学习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这门课非常必要,通过系统地学习误差的分析、误差建模计算、误差分配、误差分离与修正、误差的合成与不确定度的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使我们对这一方面的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随着技术的发展,测量不确定度评价在测量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对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等领域。学习理解测量不确定度的表示与评价方法,对于以后的科研工作有不可替代的帮助作用。通过学习测量不确定度的方法,提高对数据的处理能力,发现已有的不足,探索与提出新的可行性的方法。
2国内外研究现状
测量不确定度是表征被测量的真值在某个量值范围的一个估计,测量结果中含有一个参数,来表示被测量的分散性。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包括被测量值的估计与分散性参数两部分。
f国外研究现状
“不确定度”源于1927年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在量子力学中提出的不确定度关系,又称测不准原理。1963年原美国国家标准局(NBS)的数理统计专家Eise
hart先生在进行“仪器校准系统的精度和准确度估计”时提出了定量表示不确定度的建议。1977年5月,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下设的国际电离辐射咨询委员会(CCEMRI)正式讨论了表述不确定度的建议。1980年,国际计量局(BIPM)成立了不确定度工作组,提出了《实验不确定度建议书INC1》。1986年,CIPM再次发布建议书即CI1986,要求参加由CIPM及咨询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比对或其他工作的成员国在给出的测量结果时给出用标准偏差表示的A类和B类不确定度的合成不确定度。1993年,由ISO国际标准化组织等七个国际组织共同组成的工作组制定了《测量不确定度表示指南》(GUM)。1995年,ISO对《GUM》做了修订和重印。2008年计量学指南联合委员会(JCGM)对做了细微的修改发布了新版本同年发布了的补充条款。
国内研究现状
世界各国纷纷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