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部编版九下新编入的课外古诗词,和课内的《破阵子》都是退隐之后的作品,但两首词的写作时间相隔较长,《太常引》这首词是写于辛弃疾退隐早期,词人虽然内心苦闷,哀叹年华逝去,白发徒增,但其实当时的辛弃疾只有三十五岁。写白发不过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愁绪,但好在词人并没有一直沉浸在这种低落的情绪中,词的下阕笔锋一转,词人要乘风直上高空,俯视祖国河山,同时借“斫去桂婆娑”来抒发自己立志抗金,收复河山,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所以在教学中体悟作者的情感和志向是教学的难点。由于这首词是课外古诗词,所以教学中适当地进行了拓展延伸,希望学生对辛弃疾的词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学情分析:这节课所用的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并且是借班上课,一方面我对于学生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九年级的诗词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课前要求学生预习并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词的意思,在教学中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学习目标:1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赏析词的美点,领悟作者情感。2初步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学习重点: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能够简单地品读诗歌,赏析写词的美点。学习难点:领悟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辛弃疾词的特点。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一起读题。1从标题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词牌名,题目,写作的时间、地点,写作的目的)2辛弃疾在中秋夜会写些什么,又想告诉友人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诗词去学习探究。
f二、初读,知意1字正腔圆,读准字音。(抽生读,正音后齐读)2结合注释,自由读,描述词所写的内容。三、品读,体境1咬文嚼字地品读,圈点勾画,写一写,你觉得哪个字,哪那个词,写得好,为什么?预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1)秋影:以影写月,侧面描写,写出月夜的朦胧美。之前我们学过类似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金波:写出月色的皎洁明亮,化用典故,突出月的光泽美(课件出示)(板书:善于用典)。3)转:化静为动,写出了月影转动的动态美。4)飞镜: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月的形状美同时也突出了月的明亮。5)又:突出了时光流逝之快,读出了一点淡淡的感伤。指导朗读:读出月夜的宁静美好之感来,延长声调,转字重音轻读。2在如此美好的月夜,诗人在干什么呢?把酒问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