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笔记》,很是喜欢这个名字,觉得
颇符合我所向往的山居之风,随手翻了几页,便买回家中。那次共买了四本书,这本书当时只是翻看几页之后,觉得似乎有些艰涩,便搁置在案头,一晃就是几个月。几
个月后,买的书读完了,也没有找到新的阅读方向,就拿来这本书,细细品读起来。这一读
不要紧,我又深深现在余秋雨的文字里,徜徉在文学与历史所交替兼容的世界里,随着他的
文字,游走在各地,游走在各朝各代,游走在各个名人名士身边。跟随余秋雨,我走进了
清朝的历史,那破败王朝的背影,看到历代流放者那凄凉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无常,谁又
能抵挡的了那些事故变迁呢?苏东坡的突围,让我感慨哪个朝代对于大师的埋没,想到历代
大师都经历的摧残,想到我们国人嫉妒品质的劣迹其实由来已久,其实根深蒂固,早已化为
血液里一丝我们不远承认的遗传。《愧抱山西》则描述了一代晋商的发家成名史,让我对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认识,敬佩山
西晋商的精名能干,敬佩他们的审时度势,敬佩他们的种种。正是这些优秀品质,使得一代
晋商在异乡的土地上扎根发芽,开花结果,遍地的分号,无不诉说着这个人群的智慧。但随
着时代的变迁,当一切都发生变化之后,山西晋商似乎一夜蒸发。他们的颓然落幕,是战争
纷乱的影响,也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是,他们留下的在山西的总票号,却还在向世人昭示
着这里昔日的繁华,即便是见惯世面的人们,也会为这里的富贵大气所震撼。相必,若是山
西晋商的风范尚存,山西晋商的经商之道尚存,我国商业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当然,
当今的温、浙、广的商人已经遍布全国,支撑着经济的繁荣,但他们比起山西晋商,缺少了
厚道,更缺少了长远的眼光。
余秋雨带我们到他的家乡余姚走了一番,那个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远的记忆,
也是永远的痛。少小离家却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进家乡的土地,也没有迎接的亲朋
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顶着名人的称号,官员的接洽显得热闹些罢了。落叶归根
的观念,怕是难以实现。越是难以实现,越成为心底里那柔软的痛,越是思恋。让我感触深的,还有《十万进士》。余秋雨这个人的眼光,实在比一般人深邃,当代人们
除了怒斥科举制度的残害人,却并不想它曾经为我们挑选人才时带来的好处,也不去探究在
哪个环节致使这一妙策变质,成为众多书生枷锁。而余秋雨的分析,则是犀利深刻,却有委
婉絮叨,这观点,怕是用在当今高考也适用吧。我最爱的一篇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