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与大运河》说课稿新安中学苏德亨
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丝绸之路与大运河》是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二课最后一部分内容,本课内容体现了世界文明的空间联系,选取了汉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史实,凸显这一时期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及中国南北交流的进一步加强。丝绸之路重点强调张骞通西域后,中国与西方各国之间日渐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和相互影响;大运河则突出它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课文还以历史性的眼光,描绘了当代新的丝绸之路和大运河,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它们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使历史与现实很好地融合在一起。2、课标联系: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要求学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传播及大运河促进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3、教学目标: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及初中学生的心智特点,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理解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了解敦煌在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了解亚欧大陆桥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区别,理解其重要作用。了解隋开凿大运河的原因,过程,大运河的三点四段及沟通的水系,流经的省区等,理解大运河对经济甚至政治的作用。能够正确看待隋开凿大运河的事件。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角色表演等方法,培养阅读、分析、对比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历史上的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能够正确的评价历史上的事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课的重点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的作用。难点是:引导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二、学情分析:1、学生对多媒体教学具有较高的兴趣,学习积极性较高2、已有一定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3、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条理性和逻辑性,缺乏思想深度。三、教法、学法分析新课程极力倡导“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理念,注重学习过程中的学生获得,学习的过程即是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同时,我认为,学生能否积极地参与探究、能否主动的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其前提是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