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例题和“做一做”,练习三第3、4、6、7、8题及思考题。
教学目标:1认识“”、“>”和“<”,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词语“等于”、“大于”和“小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初步的符号化的思想方法。2会正确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重点难点:认识符号“”、“>”和“<”,会正确地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教学准备:1小猴吃水果的课件。2投影仪。3每人准备3只猴、4个梨、2个香蕉和3个桃的图片;“>”“<”“”3张符号卡片和15的数字卡片;2根小棒。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创设童话情境,引入象形统计图。(1)课件展示(2)画外音(3)学生用学具卡片按自己的想法摆放小猴和3种水果。(4)展示学生摆放的结果。学生摆法一般有两种:(5)提问:观察摆放的图,数一数几只猴吃几个梨,几个桃,几根香蕉?学生回答后,老师在课件展示的象形图下面分别动画写出“3”、“4”、“3”、“2”。二、教学新课1、教学“33”提问:每只猴能吃上一个桃,桃子一个也不多,猴的只数和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告诉学生,同样多可以用符号“”表示,并且在图下面写上
1
f33,进而教读这个式子。2、教学“3>2”方法和教学“33”相同。告诉学生“3比2大”可以用符
号“>”表示。学生说一说大于号的形状。可用语言表示,也可用手势表示。3、教学“3<4”方法如前,让学生说一说小于号的形状是怎样的,与大于
号的形状对比来说。4、区分“>”“<”和“”。小结: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观察可发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也就是比较多
少;谁和谁同样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多,就用“>”表示;谁比谁少,就用“<”表示。
三、课堂练习1、第17页做一做第1、2题2、第18页练习三第3题、第4题。四、课堂小结提问:今天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吗?小结:我们认识了“>”“<”和“”3种符号,知道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可以用关系符号“>”“<”“”来表示。在比较时,仍然可以用一个对着一个的方法来比较。
2
f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