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调研“无间道”
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不惜安插内线,实地调研亲身体验为确保投资成功,及时掌握数据,连厕所管理也不放过我的选股方法是艺术、科学加上腿脚勤快。”著名投资人彼得林奇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在这个千万人博弈的市场中,当你研究上市公司公告的时候,你的竞争对手早已通过各种调研,在半年之前,甚至一年之前,就已拿到了底牌。当你通过新闻留意到基本面变化时,股价要么已经直冲云霄,要么已经飞流直下,留给你回旋的余地少之又少。要走出平庸,做一流的投资人,必须拿出浑身解数,让自己对公司的洞悉,前瞻、前瞻、再前瞻;对公司的真实,接近、接近、再接近;在市场冷清时布局,市场火爆时获利退出。调研无间道,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记者精准把握
从砸开iPho
e到安插内线“第一个买到iPho
e4手机的人,你可能想不到是谁。”一名海外对冲基金投资总监坦言。
风靡一时的iPho
e4,在上市之前就吊足了市场的胃口。多数人以为,像iPho
e4这样的时尚电子消费品,第一个买到的会是苹果产品的狂热爱好者。
“事实上,第一个买到iPho
e4的是一家顶尖的对冲基金研究人员。”前述投资总监表示,这还不是最稀奇的。为了保证一定要在第一时间买到手,公司花大价钱往世界各地的预售点派人,雇大量的人员购买,以确保第一时间拿到真货。
更让大家吃惊的是,在买到iPho
e4的第一时间,会有专人负责将买到的iPho
e4砸掉。通过砸开的手机,分析其中的主要电子元器件,比如是否用了高通微博的芯片,是否用了某家上市公司的电池,是否用了某家上市公司的插件,是否用了某家上市公司的连接器。
接下来,这些顶尖的对冲基金会根据手机用元器件对相关标的公司进行买多和卖空。成千上万的对冲利润,来自研究员对公司产品和产业链第一时间的精准把握。
以上砸手机的做法,事实上只是国外基金公司进行调研的一种方式。相对于国外对冲基金这些极端的做法,国内相关基金、券商等研究人员的调研方式相对温和一些。对于近几年大火于A股市场的TMT(科技、信息、通信)行业来讲,其中不乏穿越周期的大牛股。而其中一些大牛股的调研挖掘过程,无疑是应了那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2008年之前苹果产业链还难成气候,大牛股A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也默默无闻,市值不到10亿元。在初步鉴定A公司具有牛股气质后,研究员老张安排其堂弟进入这家公司工作。事实上,老张堂弟进公司上班,是老张向一个校友求助的结果。让老张没想到的是,A公司的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