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一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没有约束的科技是危险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具备了很强大的自主性,如果任其无约束地发展,它的潜在成果既有可能造福人类,也有可能摧毁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秩序。如何让科学的发展始终朝向善的道路,就是今天人类亟须解决的问题,科技伦理的兴起也正是基于这个时代背景出现的,从中不难发现科技伦理出现的被动性。在经历一系列惨痛教训后,人们终于认识到不加约束的科学是非常危险的,任何国家或个人都无法承担其可怕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说,科技伦理的水平直接标度了科技发展的成熟度。科技伦理的出现是科学建制化带来的必然结果,这是社会分工与专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科技伦理的目标很明确,即通过有效的规范,保证研究的所有环节都处于伦理的规训空间内,使研究的整个链条都指向追求善的目的。为了清晰展示科技伦理的作用空间与复杂性.我们可以简单勾勒出科技伦理发生作用的空间结构:政策环境、研究主体、手段、研究对象与研究结果,在这个研究链条的每个环节内都存在伦理缝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伦理学中诸多理论流派的分歧,大多与对伦理行为的空间结构侧重点的选择有关。关注行为主体动机的学者,侧重于强调道义论,即行动者的动机是否是善的;后果论者倾向于根据行为结果来判断行为是否是善的;注重过程的流派倾向于采取功利主义模式,认为一个行为如果能取得综合收益最大化,那就是善的。从中不难看出,提炼出具有普遍实践操作性的伦理规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对科技伦理而言,如何使这个研究链条的运转既满足研究的目的,又不违反伦理的要求,实在是很复杂的事情。在这条研究链条上存在诸多值得探讨与约束的地方,否则,科学就会从人类的福祉变成人类的噩梦。科技成果引发的恶不仅仅包括那些基于前沿知识而来的新奇危险,还包括更多的基于普通知识的平庸的罪恶。由于近代科学是西方的产品,在其发展过程中,西方人提出了一些相应的伦理规范,而对于中国人来讲,科学在很大程度上是舶来品,我们没有与此相对应的传统与经验,因而在科技伦理上存在先天的不足。由于西方具有悠久的宗教传统,即便科技领域是一个全新的未知领域,并无相应规范,其工作还是会受到宗教伦理的约束。而中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