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7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素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需要指出的是,孟子所谓“五亩之宅”、“百亩之田”,是指井田制而言。井田制是古代的村社土地制度,是一种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这种办法在地主土地所有制已经形成的战国中期是不可能实行的,所以孟子的这一主张没有被魏国采用。
【知识延伸检索】(一)作者介绍孟子(约前3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亻及)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二)孟子的仁政思想1民本思想。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2邦国的主权在民。3民对不施仁政的暴君是可以不服从的。4政事以民为归宿。5用人以民意为准。6国君应以保民为职分。君王只有“与民同乐”,才可以“王天下”。7施仁政应使百姓安居乐业。8反对不义的战争。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课文阅读指导】学习本课,重点要放在理解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其次,对孟子“保民而王”的思想以及他的论辩才能要有一定的了解。为此,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f1重点掌握“数”、“发”、“直”、“兵”、“胜”等多义词的意思,积累“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等一些文言句式,明确介词结构后置句(“申之以孝悌之义”)、宾语前置句(“末之有也”)等。2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课文思路,以利背诵。3通过学习孟子答梁惠王问所讲的几段话,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阐明王道政治的。虽然孟子提出的“五亩之宅”、“百亩之田”的措施和要求,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但他主张减轻劳役、发展生产、兴办教育、利民保民,还是反映了他“保民而王”的积极思想。同时,对本文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又善用排比、对偶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的特点,也应有所了解。
【课文结构分析】1课文思路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孟子对曰”至“则无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