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省小学教师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性因素是()。A、科学技术B、社会文化C、生产关系D、生产力
2.校园文化的核心是()。A、学校的精神和观念文化C、学校的组织和制度文化B、学校的物质文化D、学生亚文化
3.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A、现实性B、必然性C、方向性D、可能性
4.科学知识再生产的主要途径是()。A、社会科研机构的科研活动C、学校教育B、生产领域的应用D、市场推广
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原则的要求A巩固性B直观性C启发性D因材施教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互补性
7.中国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A、《论语》B、《大学》C、《学记》D、《中庸》
8.素质教育是面向()的教育。A、全体教师B、全体学生C、全体社会成员)。D、全部个性
9.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阐述的主要内容是(
fA.基因理论B.条件反射C.进化论D.细胞学说10.在具体的德育实践过程中,德育既具有顺序性,又具有()A矛盾性B多端性C复杂性D一致性
11.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A、布卢姆B、布卢纳C、皮亚杰D、舒尔茨
12.”表扬鼓励为主,批评处罚为辅”反映了德育的()原则A导向性B正面教育C知行统一D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
13.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属于()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14.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是()。A、遗传因素B、个体主观能动性C、环境D、教育
15.下列人物中持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是()。A、柏拉图B、卢梭C、涂尔干D、孔德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20个空,每空1分,共20分。1.工作内容和各种教育活动,这反映了教师职业具有角色的特点。2.教育与文化是的关系。3.一般说来,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4.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5.、。6.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
f7.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个体主观能动性从活动水平的角度看,由、和三种不同层次和内容的活动构成。
8.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