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氯气漂白实验让学生去猜测,这样有方向、有目的,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可以得到需要的结论。然后,笔者再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让学生的结论有实验依据,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总结了第一块教学的经验,笔者在后续的教学设计有所改变,在学生讨论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后,笔者就进行提示,并留足时间
f给学生思考,然后立刻进行实验验证。在学生通过实验得到氯气可以溶于水后,立刻告诉他们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以弥补知识上的不足。接下来为学生准备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学生进行小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l和h,还有漂白性。实验后,笔者接着提问:漂白性是由于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其他物质所具有的性质?让学生阅读教材或者设计实验就可得出结论。
通过教学设计的改变,笔者发现,在第一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的主性明显增强,因此笔者的教学热情也更加高涨,利用教学休息时间再次调整了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把一些学生未知的东西但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探究自己完成的知识进行普通设问,而对于学生由于知识局限性不能自己思考设计、需要教师提示才能完成的实验采用换元思想,旁敲侧击地提示。比如,在提问氯气的水溶于水性时,笔者把药品准备好几支存有氯气的试管,然后强调实验安全,接下来分组实验即可得出结论氯气可以溶于水,然后告知学生:我们把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接着,笔者就为学生提供一些药品:镁条、碳酸氢钠溶液、硝酸银溶液、硝酸溶液、彩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让学生猜想并设计验证氯水的性质以及成分。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并验证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电离出氯离子和氢离子,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
f褪色所以氯水还有漂白性。二、案例分析以上是笔者在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事例,其中在第一种教学设计
中设计了探究内容,但没有创造出好的探究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知识的局限性和能力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开展探究,最终走上了传统教学模式。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单一地填加,学生只能一味地死记,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但最终的效果非常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由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