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的成就五四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民主与科学,妇女解放、人的文学等思潮蓬勃发展,儿童文学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鲁迅率先在《狂人日记》中提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吁并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文章中阐述了现代意义的儿童观点儿童文学的受到各方的广泛关,与儿童密切相关的儿童文学及儿童读物的快速发展全国各大报刊杂志纷纷开辟儿童文学园地或专栏刊载作品或者发表理论文章极力倡导“把儿童的文学还给儿童”。同时在这个
f时期大量外国儿童文学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梁启超、孙毓修、沈雁冰、郑振铎、等都对儿童文学的翻译介绍做出重大贡献。这些国外儿童文学作的引进满足了当代少年儿童对新时代新作品的需求同时也给当时的创作带来了传播一定的启发和借鉴。在这种现代儿童观念和外国儿童作品翻译介绍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在童话方面出现了矛盾的《风雪云》、《学由瓜得》张衡哲的《小雨点》、赵景深的《纸花》、《一片槐叶》等。在小说方面则有鲁迅的《故乡》、《社戏》叶圣陶的《一课》、《小铜匠》冰心的《寂寞》《离家的一年》。在散文方面有鲁迅的《风筝》、《好的故事》刘半农的《鹅》、《雨》许地山的《春底林野》、《落花生》丰子恺的《华瞻的日记》《给我的孩子们》等。冰心的《寄小读者》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爱为主题文字清新、典雅富有极强的抒情色彩。在儿童诗方面有郭沫若的《两个大星》、《天上的街市》俞平伯的《忆》、鲁迅的《他们的花缘》、郑振铎的《我是少年》、刘大白的《两个老鼠抬一个梦》等。五四时期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对儿歌、民谣的搜集与整理。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日刊》公布“校长启事”征集歌谣参加者有周作人刘半农、沈尹默等。传统儿歌的采集与研究使“五四”时期的儿童文学园地呈现出日益丰富多彩的局面。3、左联时期的儿童文学“左联”儿童文学视为革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左翼文学社团大力推进儿童文学的创作。受左翼文学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主要揭露社会的黑暗,表现阶级压迫。这一时期最突出的成就在童话,作品主要有张天翼的《大林和小林》、《秃秃大王》修人的《旗子的故事》、《金宝塔银宝塔》陈伯吹的《阿丽斯小姐》、《波罗乔少爷》以及老舍、丁玲、叶刚等人的作品。散文则有柔石的《人间杂记》包括《死所的选择》、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