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
5
f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答案】AE【解析】A“宁静”错误,应是“萧瑟”。E“议论”应为“抒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解析】本诗为送别诗,感情基调是“哀伤”,所以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尾联,长安是繁华之地,诱惑极多,而时间易逝,不要白白浪费大好光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和关心。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赠俊公道人南朝范云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清寂的秋野上飘飞起枯蓬,寒洌的水池边漂浮着萍藻,是虚写;时时振响树条的萧萧风声和纷纷飘坠的瑟瑟霜叶,是实写。B.诗歌运用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枯蓬和萍藻在天地间、水池中是不定的,诗人借这两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怅惘。C.诗歌使用了句中复字回环的方式,首句以“秋蓬”回应“秋甸”,下句以“寒池”回应“寒藻”;第三、四句上句以“风条”引出“风响”,下句以“霜叶”引出“霜枝”,各在句中回环往复。D.五、六句诗人伫立江畔,感觉到那早、晚的潮水,正一天比一天壮盛,很快就要达到满潮之期,这两句笔致哀婉。E.七、八句用词精当,一个“不”字,一个“竟”字,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情思,满轮明月已经亏成这个样子,我们的约会又要推迟到很久以后了。【答案】BD【解析】B“无限怅惘”分析错误,应该是“对远方友人在人世间流徙不定的关切和牵挂”。D“哀婉”分析不正确,应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