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孩子总是爱打人,不合群,没礼貌,当你抱怨孩子种种让我们感到烦恼、愤怒、伤心和失望的行为时,我们也许第一应该想到的是,这些都和我们内心对他的期待息息相关。因为孩子总是在迎合我们对他的评价和希望。
“当对一个行为反常的人感到无能为力时,不要再想着他应该如何如何,而是开始思考你能够做什么,希望之门便豁然敞开。”心理学大师德莱克斯说,“你会突然发现以前都没梦想过的力量。而后你可以使用鼓励、逻辑后果、劝说等等手段来帮助他改变仅仅是因为你改变了自己。”
博森博士说,孩子属于这个家,是因为他就是他,而不是因为他做了什么。我们做父母的,往往很难做到让孩子感觉自己无条件地属于这个家,而是必须有出色的表现、能为父母争气、让父母脸上增光才行。我们很难做到平心静气地接受孩子的独特个性,而是遇到风吹草动就如临大敌,生怕孩子给自己“丢脸”。我们更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误、有过失,难于控制住自己“纠正”孩子的冲动,更不情愿改变自己的行为。
放手给孩子生活、探索、学习的自由,不要参与、帮助、指点、纠正孩子,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尤为困难。当孩子专注于一项工作时,我们难以控制住自己,觉得必须给他反馈。遗憾的是,无论我们的反馈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所起的作用只有一个:打断了孩子,将他的注意力从手中的工作转移到我们的反应上来;他不再对工作内容感兴趣,而是琢磨着哪种行为能够引起父母什么样的反应。
海滩上,孩子在用沙子搭小房子,如果父母静静地坐在一边看书,孩子的心就很安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行为是被父母接受的。但是
我们能管住自己的舌头、手和热心吗?“来,妈妈教给你,房子这么搭。”我们能容忍他犯错误吗?“别一口气掺那么多水,沙子就泡汤了。”我们能克制住虚荣心吗?“快来瞧我儿子搭的房子,多棒!”我们能不用成年人的标准要求孩子吗?“这房子怎么没有门?”我们能克服内心的焦躁吗?“一下午就搭那么个破玩意儿,浪费时间!这对你学习有帮助吗?怎么不多看会儿书?”我们能不在意其他人怎么看我们的孩子吗?“其实他再用点儿心,能比这搭得更完美。这孩子,就知道玩儿!”我们能接受孩子不需要我们所带来的失落感吗?“来,爸爸帮你搭!”如果我们做不到以上这几点,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不够完美、不够能干、不足以让爸爸妈妈喜欢和接纳。我们就给孩子带来了卑微感,也为不良行为铺垫了温床。那么,我们该怎样改变我们自己以帮助孩子改变他们的行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