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反映了魏晋时代由于玄学盛行,士大夫们多崇尚老庄思想,很多人都笃信“死生一”“彭殇齐”,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这种思想对王羲之不能没有影响。)
板书
悲缘何而发
昔人今人后人
兴感嗟悼有感
宇宙无穷生命短暂体验一致千古同悲
三、合作、探究。1、由乐转痛,有无道理?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另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接着作者用了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发表感慨议论。人们对于自己先前喜欢的事物转瞬变为历史的陈迹这件事尚且感慨万分,何况对于随着世界的变化人们难免一死这件事呢?①人之常情②王羲之个人的情怀
2、悲比痛深沉吗?深沉在哪里。◎立足现实,思及千载①由个人推及人类(由个人的一时一地的人生体验推及到千古以来人类的生命的一种感叹)②由感性的体验推及到理性的思考
◎众人皆醉我独醒(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四、拓展、延伸。《兰亭集序》中宇宙的永恒与人生的短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怎样才能使短促的人生更有意义?
五、课后阅读刘义庆《世说新语》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余秋雨《遥远的绝响》
6
f7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