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教师的角色转变,二是教学知识向教学能力的转变。这在名师成长的全部历程中是最主要和最关键的阶段。2)成熟胜任期。作为一名教师,完全适应了教师工作,已经熟练掌握教育教学技术,具有了较高的工作能力,在学校也已经站稳脚跟,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一定威信。在这一阶段,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继续发展的压力和动力,会出现分类、分化发展的情况。多数人通过持续努力,成长为基本功扎实娴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效明显的经验型教师,并从原有群体中分化出来,成为能胜任学校常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合格教师。3)高原平台期。达到一定教龄和资历时,一些教师因掌握了能应付他熟悉工作的全部技能时,如不扩大探索的新领域、新模式,职业懈怠、停滞不前的现象就会随之产生。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平台现象”,即名师成长的“高原平台期”。所有教师成长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这种“不成长现象”,也被有些学者称为“职业危险期”。4)成功创造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教师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教学风格与模式个性化;开始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和理论,教学科研成果丰富且有份量,在校内外已产生了较大影响,实
f施个性化教学。5)退职回归期。这一阶段的教师进入体力衰退初期,虽然教育教学经验丰富,但身体机能却在不断下降,甚至力不从心。继续保持已有职业成就,维护尊严,准备引退,是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心态。(二)“师承效应”与“转益多师”规律名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存在“师承效应”现象。3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有“师徒结对、青蓝工程”的经历。“师承效应”是指在人才教育培养过程中,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得到师傅一方的指点、点化,从而使前者在继承与创造过程中与同行相比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的还形成“师徒型人才链”。根据这个规律,培养名师,一是要重视发挥“青蓝工程”的师承作用;二是要强调双方的自主选择和相互对称。名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这种“师承效应”,同样符合人才学研究的“师承折半”理论。即,徒弟一方的德识才学一般只能达到师傅一方的一半。因此,名师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发挥“转益多师效应”。不少名师广泛吸取不同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流派的有益营养,多方接受来自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实践界的教育名家的大师点化,通过“博采众师之长”超越前贤,从而成就自己的独特教学理路和思想。(三)“马太效应”与“期望激励”规律名师成长存在“马太效应”现象,“有者容易愈有,无者容易愈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