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四川省成都市高考历史三模试题及答案解析
文科综合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部分
1.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5页,共100分。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2.本卷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利用历史地图可以研究历史的变迁。从下列组图可以看出,黄河下游河道
图1殷商时期
图2宋辽时期
图3宋金时期
图4近现代时期
A.迂回曲折B.相对稳定C.迁徙多变D.河水多沙2.《通典》记载:汉武帝时“以(御史)中丞督司隶(校尉),司隶(校尉)督司直,司直督刺史”。到了东汉初年,朝廷举行朝会时,司隶校尉可以与尚书令和御史中丞专席独坐。司隶校尉地位的变化说明A.中央监察机构更加精简高效B.专制皇权受到了更多的制约C.三公的权力被进一步削弱D.中央放松了对地方政治的监察3.一个时代的士人所共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状态即为“士风”。唐朝前期,士人常思济苍生、安社稷,参政热情空前高涨,反映出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推动这种“士风”形成的因素有①政治相对开明②庶族士人崛起③科举制度兴起④内忧外患频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f4.明朝在北京、南京两座城市设置五城兵马司,其“职专防察奸宄,禁捕贼盗,疏通沟渠,巡视风火”,规定一旦发现街道损坏、沟渠壅塞或城墙坍塌,就要立即通知有关部门修缮;如遇火灾,还要立刻领兵救灾。据此推断,明代重视京城的A.民生建设B.市政管理C.危机管控D.社区自治5.清政府“预备立宪”期间批准的《各省咨议局章程及议员选举章程》规定,咨议局“钦遵谕旨,为各省采取舆论之地”。而主导各省咨议局的立宪党人则认为“咨议局为决议机关,与督抚立于对等地位”。二者的分歧反映了A.统治者革命与改良之争B.资产阶级内部的政体之争C.咨议局职权大小之争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6.下列各项所倡导的道德观不能反映近代中国发展潮流的是A.“中国言义,虚文而已。西洋言利,却自有义在。鹜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