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重视公路的路面质量等级,建成了沈阳至大连、上海至嘉定等高速公路,实现了我国大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至1990年末,公路通车总里程为102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2公里,一级公路2617公里,四级及等外公路613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年均增长17万公里。“八五”初期,国家在“六五”国道网基础上重新部署,形成了“五纵七横”12条以二级以上汽车专用公路为主组成的国道主干线网规划蓝图。九十年代的公路建设重点为国道主干线网新增公路的技术标准大大提高,技术结构趋于合理。新建和改建的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约占公路里程增长数的40%,新增桥梁中全部为永久性桥梁结构,新增公路中绝大部分铺筑高级、次高级路面,高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迅速。全国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平均超过13公里,通公路的乡镇、行政村分别达到99和87,全国公路网总量水平和技术等级有了明显提高。
2、路桥基础设施总量不足和分布不均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因素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物流量、人流量不多,交通运输的问题尚未暴露。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增长迅速,运输量迅速增加,交通基础设
f施不足、运输结构不合理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最近十年,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相当大的距离。我国国土面积与美国相当,人口是它的5倍,但是,美国有公路600多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3万公里,分别是我国的6倍和8倍;在欧洲,公路网密度达153公里平方公里,万人均公路里程88公里,分别是我国水平的1224倍和88倍,而且路面质量和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均远远超过我国。我国目前高速公路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全国尚未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高等级公路主干线,现有的公路网络也普遍规模小、密度稀、技术标准低的缺陷,严重地滞后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不断上升的汽车运输能力,目前国道主干线中50以上公路的交通量超过设计能力,全国尚有1500多个乡镇、19万个行政村不通公路。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决定了区域内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的不平衡。“八五”期间,占国土面积173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占全国总人口增长的383,GDP增长占全国的635,铁路增长占全国的413,公路增长占全国的597,其中高等级公路增长占全国的553,高等级公路网密度由1990年的181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395公里百平方公里;而占国土面积566的西部地区,公路增长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