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的意思,采用排除法便可将
不符合题意的选项直接排除。
2.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中有“任贤能、受谏诤”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
覆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任用贤
才,虚心纳谏等;可是材料中没有提及合并州县,可排除选项④。因此只有选项①②③符合
题意,故选A。
3.C
【详解】
依据题文的“开元初,四方丰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由此
可知,题文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唐玄宗前期。A的年号是贞观,B出现在唐玄宗之前,
D的年号是天宝。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
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从题文获取信息是关键。解答此题,从题文获取的关键信息是“开元”。
4.B
【详解】
从材料内容看,“嬴秦氏,始兼并”是说秦兼并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的长期分裂局面,统一
全国,“迨至隋,一土宇”是说隋朝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元灭金,绝
宋世”是说元朝结束了辽、宋、夏、金等政权并立的局面,重新统一全国,而宋朝只是结束
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局面,并没有完全统一全国,周边还有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与
之并立,明朝是延续元朝的统一,并不是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因此,这则材料反映的从长期
分裂走向统一朝代是秦隋元。故选B。
答案第1页,总2页
f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5.D【详解】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繁荣、文化辉煌,对其他国家有吸引力;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对外交往提供了前提条件;对外交通发达是客观条件;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这在政策上有利于对外交往。ABC不全面,D符合题意,故选D。6.B【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中华大地呈现出民族政权并立的局面,这个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北宋和南宋是汉族政权,不属于少数民族政权。所以①③⑤符合题意,故选B。7.D【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到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反映了南方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反映了国家经济的根本,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由此两则材料都是经济重心的南移的表现,说明江南地区已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项符合题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