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自己的存粮,也存在了不少的农业大户,也第一次有了“万元户”的概念,人人都开始为这一目标奋斗。当时人们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黄土地,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少,较之今天,乡里几乎平均每户都有一名外出务工人员,农民家庭的收入还是比较单一。
而乡村建设也只是停留在传统的层面上,并未形成规模。村里稍微大一点的青年还记得那一条条“土路”,下雨
f后泥泞不堪的路面犹如他们的内心,想大干一场却碍于条件的不成熟,开放初期就是这样,人们的心情总是向着最好,可还是不敢放开视野,甩开膀子!
当时村里甚至乡里都没有几台电视机,更别说看“春晚”,连基本的新闻需求都无法满足。尽管这样,还是不能挡住外面的世界。深圳的情况也被人们传扬。“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钱”的口号也曾在乡里喊响!到年代末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转变这时候的于家乡也才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二)希望的十年
我是年出生,说是“八零”后,其实也差不多是“九零”后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已经不一样了。
步入九零年代后,进入了我们这一代的“天地”,生活质量可以说提高了一个大的层次。首先,我们小孩儿一年穿
f一次“新衣服”了,家长也再也愁怎么过“年关”了,人们的脸上开始洋溢那些久违的“笑容”了。小孩儿手中拿起了玩具手枪,爱美的村姑穿起了紧身裤,家里开始有了一些新的家具。家家住进了平房,最次的也是大瓦房,再也不见了破旧的土坯房!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有饮料喝了,今天的什么“可乐”、“橙汁”都没有那时的“麦乳精”、“桔子水”好喝了……
九十年代里,乡村里除了鸡鸣狗吠之声,多起来的还有拖拉机的轰鸣声。对了,农民已经开始告别牲畜劳动的模式,机械化开始盛行。由开始的手扶拖拉机、简易收割机发展为大型拖拉机、大型联合收割机,而耕地、播种、施肥更是不用农民在田里摸爬滚打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效率提高了,产量自然节节攀升。而随着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的兴头也开始高涨起来了!
同时,乡里也开始了道路硬化的工程,已经有一条柏油路贯穿乡镇,公共汽车也由一辆变成了四辆,人们的出行有了很大的保证,对于一个这样山区乡镇来说,已经基本上满足了人们的出行要求!(三)辉煌的后十年
f跨入新世纪后,人民的生活有了更加明显的变化。这里有近两年的几个数据:(数据来自于家乡政府)
年,全乡财政预算任务为万元,实际完成万元,比上年同比增长,(税外)可用万元。完成国税万元,增长;地税万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