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一个强烈!“挣脱”的“挣”在这里应读去声zhè
g,用力摆脱束缚。生15:我比较喜欢第7段,这一段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排比,来描写了舞姿。这种舞姿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奇伟磅礴的气势。正是因为安塞腰鼓融入了陕西汉子的那种豪放的性格,才使得安塞腰鼓与众不同,比其他的鼓更加有气势。师:你欣赏的还是第7段,拥有诗一般的语言。连用五个比喻组成一个排比句,气势是排山倒海般的、是不可阻挡的。下面,我们把这五个句子读一读,感受一下。(学生齐读)从这急促的旋律中我们能感受到,黄土高原上要爆出一场非常壮阔、非常豪迈、非常火烈的舞蹈,那就是安塞腰鼓!(生齐声答)
f刚才是从语言上来品味的,透过这些精美的语言,在你头脑中能产生什么样的画面呢?生16:14段都能在人的脑海中勾勒出一幅非常好的画面:一片湛蓝一望无际的天空下,黄土高原上,有像火一样的红高粱,在这壮阔的背景之下,有一群后生们蓄势待发,准备敲起斜背在身体一侧的似乎从来不曾响起的腰鼓。师:这是第一个画面,非常美丽、非常壮阔,它突出了演出之前的“静”。后生们的表情是沉稳安静的,腰鼓是呆呆的,作者描述的是一个静的画面。此时,后生们的内心是无比激动的,因为马上就要进行火热的表演了。他们此刻正在积蓄力量,等待着爆发!此时的安静,和“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意境有异曲同工之妙啊!那么,作者是如何由这个寂静的场面一下子转入惊心动魄的表演场面呢?生17:从“但是”开始就已经由静转动了,“看”字独立成段,过渡到第7段的一个小高潮。师:“但是”、“看”独立成段,这是句式上的一种特色、一种美。甚至标点符号的运用都是独具匠心的。惊心动魄的表演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关键的“看”字,我们该如何读,才能使寂静的画面一下子转成惊心动魄的画面呢?生18:要具有爆发力。师:那谁来爆发一下?生19:看!(女生读得很文静,大家都笑了。)生20:看!(该男生读得很有气势。)师:读得很好,把感觉读出来了。生21:文章用了反衬的写法。师:反衬,这是一种写作手法,又叫以动衬静。这种写法在咱们古典的诗词歌赋里经常用到,象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还有杜甫的“春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声更幽”。这些都是运用声响来衬托一种静的境界。在这里,作者用鸡啼,而不用鸟鸣、蛙叫,其原因是生22:鸡鸣更具有穿透性。生23:我认为鸡啼可能更符合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地点,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