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墙在基础内外侧水平筋可省略),仅在保护层范围内设置。墙在转换梁、框支梁内锚固原理与在基础内锚固构造相同。举例:外墙外侧保护层为50,墙纵筋为16,基础无外伸,5d5169050小于90,墙在基础外侧保护层内须配置横向构造钢筋,直径为d41644,间距100。9、板的支座为梁和墙,板下部纵筋一般情况下保护层大于5d。板上部纵筋锚固钢筋位于梁上部纵筋之上,梁的保护层25,板的保护15。举例:板纵筋为10,5d51050梁板的保护层小于5d,故在板锚固钢筋段配置垂直于锚固钢筋的横向构造钢筋,
f直径为d410425,间距100。锚固长度34d340横向钢筋根数3401004。实际上市场上没有这么小规格的钢筋,施工时一般不会在锚固钢筋上配置横向构造钢筋。预算时可以计取。规范作此规定一定有是它的道理。当锚固钢筋保护层小于5d时,配置横向构造钢筋的作用是防止保护层混凝土劈裂时锚固钢筋突然失锚。但理论与实践明显有脱节,实际可操作性差,锚固区保护层本来已小于5d,增加横向构造钢筋无异于减少保护保护层,这对本来就狭窄的保护层更是“雪上加霜”。我认为,应该对锚固区保护层作不小于5d的底线限制,如板上部纵筋锚入梁上部纵筋之下就能满足,这比增加横向构造钢筋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也是经济节约的。但施工习惯板筋置于梁筋之上,这个似乎很难改变,再说,板上部纵筋锚入梁上部纵筋之下就显得很不平顺。两难,你们认为呢?在找不到更合理的做法时,我们就按规范吧。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