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制度
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组织建设
各乡镇、街道年内要全部成立或明确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相应调整充实工作人员,严格做到有领导管事、有机构办事、有人员干事、有经费保障。乡镇和街道的党政办公室可加挂应急办牌子,确定相关责任人员。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成立社区、村应急管理办公室,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各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接受属地政府的统一领导。
二、加强基层应急预案编制管理
首先,扩大预案覆盖面。到年底,所有街道、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基本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其次,提高预案质量。努力做好职责清晰、简明扼要、便于操作,注重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编制。第三,加强预案管理。建立健全管理办法,科学规范应急预案制定、审批、备案、修订程序,明确关联单位预案之间的关系、衔接、配套工作。
三、加强应急预案日常演练工作
各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原则上每年要演练一次,能够实战演练的要实战演练,不能实战的要进行桌面推演。各单位预案3年左右要修订一次,特别是消防、卫生、安全等涉及民生问题的预案,应不断调整充实新的内容和手段。各预案牵头部门要将演练计划及时报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区应急办负责做好督查推进工作。各乡镇、街道,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高度重视,切实组织好、落实好应急演练,在演练中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磨合机制、教育群众。同时,根据应急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基层预案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用性。
四、加强基层风险防范建设
一要开展隐患排查。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危险因素以及矛盾纠纷定期进行全面排查,不留死角,不留空白,切实掌握各类隐患情况,并实行分类管理。二要切实加强整改。坚持边查边改,短期内能整改的,立即采取措施消除隐患;情况复杂短期难以完成的,要制订可行方案限期整改;自身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及时向上级政府或有关部门报告。三要加强监管力度。各基层组织和单位要认真履行安全管理主体责任,对重点部位特别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危险品仓库、“城中村”、“棚户区”以及“多合一”建筑等,要加强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问题,及早消除风险隐患。四要加强信息报告和预警。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基层单位要按要求及时向上级政府、有关单位和救援机构报告。街道办事处和乡镇政府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