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电极度接到前臂上,并把它与弱电源和一个电流计串联。他发现当被试被音叉、气味等刺激时,电流计就迅速偏转,后人称之为费利现象。以后皮肤电反应即被广泛应用。
情绪可以引发皮肤电的变化,以往的很多研究中都从不同角度证实了这一现象,其相关理论也被迅速推广到实际应用中。然而由于不同情绪引发的皮肤电反应没有质的差别,而且情绪并非皮肤电变化的唯一诱因,所以,情绪对皮肤电的影响绝不能被无限扩大,皮肤电反应只能作为情绪变化的间接指标。
对情绪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达尔文的《动物和人类的情绪表达》一书,他认为情绪是先天的、无意识的,并在生物生存和进化中起到极其重要的适应价值。这与多年后功能主义学派对情绪的研究一脉相承,均以“情绪的价值”为理论的切入点。随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1884)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1885)提出詹姆斯兰格理论,将外部刺激所引起的生理变化作为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导致一系列情绪激活理论的产生。然而,这些观点因忽略了人作为高级动物的认知能力而遭到严重的批判。以阿诺德和拉扎勒斯为代表的学者们强调了认知在情绪中所起到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弥补的前人研究的不足。虽然各学派的学者在情绪研究中存在争论,但是可以看到,它们都无一例
f外地涉及到情绪的生理反应问题,由此可见其重要意义。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