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
2.安全无法保障。流动人口的工作大多不稳定工作变动导致了居住场所的不固定而且流动人口出于经济上的考虑租住房往往都是在环境较差、出行不便、租金低廉的地方。这样一来学校和家庭无法建立稳定的联络方式致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无法有机结合起来学生脱离家长监护问题非常突出,而且导致学生的出行安全无法保障。
3.教学内容相异。一般来说农民工子女大多是从偏远农村的学校转入我校。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所采用的教材版本往往不同(尤其是英语教材)不同的教学进度、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学习环境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出现了不能适应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学习热情缺乏成就感情绪不稳定如忍受性低、孤独感强等二是缺乏团体归属感易产生不良情绪如反抗倾向、被压迫感等。同时农民工子女还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偏低、自卑、自闭、压抑等心理特征。这些原因导致流动儿童产生厌学态度。
第4页共7页
f4.家长思想观念落后。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上的帮助对学生适应性有显着影响。调查表明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非常关注的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家长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生活上巨大的压力让他们没有能力、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的教育孩子。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严重脱节家里根本没有读书学习的氛围以致流动儿童在学习心理上也存在一定问题。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建议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权益的尊重更关乎国家、社会的长期稳定和长远发展因此全社会应一起来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在共同的蓝天下一起成长。
1.制度创新问题。我们国家已逐渐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就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国家已经规定了两个为主的原则,就是以流入地为主,公办学校以政府为主,这体现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价值,要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的职能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以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就是要改变当前以户籍人口为准的教育管理体制。我们管理模式是以户籍为主的,要适应流动人口的现实,就要改
第5页共7页
f成以常驻人口为准,把常驻人口纳入地方公共服务的范围,纳入政府的教育的日常管理。
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也不仅仅是教育制度的创新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