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表示底面积,h表示高,圆锥的体积就可以用字母表示为:V1sh(板书)
3
④同学们,要求圆锥体积必须得知道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5.小练习(出示课件)6算一算(出示课件)现在如果知道笑笑家小麦堆的底面半径为2米,高为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请同学们动手算一算。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出示课件)三、巩固练习(出示课件)1、学生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
f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不能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你的喜悦?五、布置作业1拓展练习(课件展示)2P13实践活动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1。
3
V1sh
3
课后反思:圆锥的体积是学生在掌握了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掌握本节课的内容,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1、铺垫孕伏,揭示课题。2、探究新知。3、巩固练习。4、全课小结。5、布置作业。第一个环节复习了圆柱的体积公式,为学习圆锥的体积作铺垫,同时引出了本节课研究内容。第二个环节我创设了一个麦堆情境,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大胆猜想,小组合作实验,得出结论。
f为了使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一条件能牢固掌握,并深刻理解,在分发学具时,我有意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不同的圆锥和圆柱形容器分发给五个小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得出的结论大不相同,分别是倒了3次,3次,5次,2次,3次,然后通过引导比较,找出结果相同的三组容器的共同点是“等底等高”,从而得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既圆满地推导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得出结论后,我再让学生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学生就能解决了,实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又服务于生活”的指导思想。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采用了层层深入的办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全课小结时,我让学生说收获,这样学生不仅说出了自己学到的知识,还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效果不错。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的环节我会一直应用下去的。
这节课我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采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参与活动,在实践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