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激起的主观感受。是认知上的感性直觉,这是获得语感的前提。而这是建立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之上的、因为读本身就是一种琢磨和体验过程、通过诵读吟咏直接迅速地感受语言的优美、领略文章的韵味,得到语意上的正误感受,语言上的形象感受、情感色彩感受,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古人的“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今人的“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诵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朱作仁语)都道出了“读书’的真谛。中学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抒情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解放思想,减少一些繁琐的讲解,删除一些重复的练习,淡化一些知识的传授,适当地引导学生诵读吟咏,以触发学生的语感。
具体方法有:
(1)示范美读:重在以情感人,读出理趣,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目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像《春》、《听潮》、《周总理,你在哪里》等课文,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进入“意会”境界。
(2)理解朗读:重在体会,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言语对象的内容。笔者平时有意识地让学生多朗读,即使毕业复习课讲解现代文阅读时也不例外,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拔,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指导诵读:诵读时要做到眼到、口到、目到、心到,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就会准确、细腻、真切。从而获得审美感受。教师在诵读中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有感情。有语调,有节奏地投入诵读。
二、揣摩咀嚼,具体品味语言
语感的会意性特征决定了人们要领悟语感,需要对语言材料进行反复揣摩、体味,从而具备认知上的会意能力,叶老曾说“一篇作品只读一两遍,未必理解的透,必须多揣摩。”点出了涵泳推敲的重要性。
具体品味语言关键要依据语境,解读语意。揣摩语言材料,深入地理解语言的含义。《阿Q正传》中,写举人老爷在革命党进城前,送衣箱到未庄,有这样一句话:“这船从黑中荡来,乡下人睡得熟,都没有知道。”其中对“乡下人睡得熟”的理解就有必要联系小说中对未庄及其人员的描写,联系小说对辛亥革命的反映来充分体察语境,仔细揣摩。
具体品味语言还要注意调动生活经验,体会意蕴。叶老认为“单靠翻,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惟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点积累起来。积累得越多,了解得就越见真切”、朱自清的《背景》中写父亲过铁道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