耗量G表示政府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量X表示产品和服务的国外销售量M表示产品和服务从国外的购买量。马克卢普选择1956年和1958年为测度基准年,通过对美国1958年国民生产总值的调整测度得出1958年美国知识生产总值为136436亿美元,大约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285。通过计算,马克卢普得出知识产业各分支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从高至低依次为教育、通信媒介、信息服务、研究与发展和信息设备。可以认为,知识产业中各分支之间对国民生产总值贡献大小的排序,对于分析国家经济发展与投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马克卢普法的不足之处主要有两方面①知识产业的概念过于宽泛,例如马克卢普将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也列人了知识产业的范围②将许多未被列人常规国民生产总值核算体
f系内的社会活动或准职业列入其核算范畴。2波拉特法
波拉特法又称经济结构法。继马克卢普等人之后对信息产业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美国的马克波拉特MUPorat。波拉特在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就开始潜心研究信息经济,他以马克卢普的理论为基础,吸收了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论”的思想,发展了克拉克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将范围扩展到全社会所有的信息活动,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与信息活动分离出来构成独立的信息产业,进一步对美国信息产业进行了定量测算,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1977年,美国商务部出版了马克波拉特的研究报告《信息经济》,波拉特在报告中系统地提出了一套关于信息经济分析的概念框架,对美国经济,特别是1967年的信息业的产值和劳动力进行了测算。马克波拉特的工作为定量研究信息及其相关活动提供了一整套可操作的方法,影响着世界各国和地区信息产业的研究,例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本、委内瑞拉、欧洲共同体和我国都采用了波拉特的方法对信息经济进行了各自的测算,用数量化的图景向人们展示了信息在当今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波拉特法从理论上解决了3个问题一是将社会的基本产业结构从克拉克的三分法发展为四分法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他把服务业一分为二,将其中的信息服务业分化独立出来,现实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得到了理论上的反映。二是创造了二级信息部门这一概念。例如,波拉特把从事信息活动的部门分成一级信息部门和二级信息部门。一级信息部门指直接向市场上提供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的部门,二级信息部门指只把信息服务提供给内部消费,而不进人市场的部门。由此测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