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及对策研究
作者:全娜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3年第05期
【摘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游客在桂林旅游景点旅游过程中表现出各自民族的审美特点。通过对中西审美文化差异的分析研究,提出构建旅游服务新模式的对策。
【关键词】旅游审美文化桂林旅游景点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C
013702
一、桂林旅游景点的中西审美文化差异
(一)中国注重旅游与德志修养的结合,西方注重自然美本身的感受。桂林以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而闻名世界。在旅游过程中,中国游客在欣赏祖国大好山河的同时,注重理解和赞美山水依附的人文美;把旅游和陶冶情操结合起来,希望得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而西方游客往往更愿意去在漓江游船甲板上感受阳光、轻风中大自然的真实,去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创造生命的力量。桂林美轮美奂的自然景色经常让西方人联想到《阿凡达》、《暮光之城》等影视拍摄地。
(二)中国注重集体归属感,西方注重个人的体验与创新。在中国,唐代大诗人韩愈曾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美漓江。现代大诗人郭沫若也以“玉带蜿蜒画卷雄,漓江秀丽复深宏”的诗句来歌颂漓江。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文章一直被小学教科书选用。中国游客希望在欣赏桂林自然景观的时候,希望与古人、名流在内心认知上达到共鸣。同时,在旅游方式上多采取团体出游。而西方游客更注重自我需求的满足,强调个体亲身参与、感受。去捕捉自己感兴趣的美,如动物瞬间的动作变化,当地居民的生活等等。
(三)中国注重模糊性认知,西方注重科学性认知。基于对中国文化和国情的理解,对桂林山水的欣赏,中国游客对导游词的讲解并不要求很精确,更倾向于整体把握。而西方游客的讲解要求相对具有逻辑性,他们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如喀斯特岩溶地貌的形成过程,漓江水为什么这么清等。
二、中西审美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一)“天人合一”思想与主客二分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层面,中西方存在不同的价值观。中国提倡“天人合一”,即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早在周朝时,“天”的概念已经提出,儒家、道家和佛教对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都共同起到促进作用。历代大思想家又对其含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第一,孔子、孟子与老子、庄子,“天”带上了越来越强烈的哲学色彩。孔子将“仁”作为联系天人关系的途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