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到自己的渺小。正当孙悟空洋洋得意之时,如来告诉孙悟空他赌输了,孙悟空还想耍赖。这回如来没有再给他机会,毫不留情地把悟空推出
2
f南天门外,用他那只巨大神奇的手变成“五行山”,把孙悟空压在了山下,这一压就是五百年。悟空第一次意识到犯了错误,是必须受到相应的惩罚的,否则便无法形成是非意识和规则意识,尽管他开始是不服输的,是不情愿的。二、巧念“批评经”,让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语言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既能鼓舞人心,又能摧毁意志,因此,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尤其是在语言成为管教孩子的主要工具时,如果过度过量,就可能引发相反的效果。当悟空三打白骨精时,作为母亲角色的“批评经”就呼之欲出了。念第一遍时,悟空是有内疚心理的,第二遍、第三遍时,悟空开始感到不耐烦,念到第四遍、五遍甚至N遍时,悟空彻底反感,以至于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从这个过程来看,第一遍批评,往往是效率最高的时候。每受到一次批评,孩子将有一个自我反省和自我改正的时间,但很多母亲往往还没等孩子充分体验挨批的心情,就开始了第二轮“轰炸”,就这样降低了第一遍批评的效用,而接下来重复的批评就成了单调的“声音”,犹如蜂鸣,让人头疼。所以,用语言批评要把握“度”,当我们发现孩子已经开始似听非听,或者“左耳进右耳出”的时候,批评就可以打住了。批评虽然可以警醒犯错的人,但也不能像每天吃饭一样是必须完成的任务。要把握好批评的时机,不轻易批评。因为批评同时会带来强烈的愤怒情绪,并且会伴随着认知紊乱的现象,很多
3
f犯罪行为也是在极度愤怒的情况下发生的。因此,很多母亲会在骂过孩子后感到后悔,觉得刚刚怒发冲冠的那一刻,对孩子说的那些话太重了。例如,“你到底有没有长脑子”,“成绩这么差,休学算了”,甚至“你还有脸回家”等,这些话充满了攻击性,可能带有羞辱、谩骂、讥讽等,而孩子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可能会受到巨大的、无可挽回的伤害。母亲念“批评经”除了要注意分寸,也要注意场合,因为我们的孩子其实也是很要面子的。这一点唐僧就做得很好,在外人面前,他从来都是夸自己的徒弟多么英勇善战,多么会降妖伏怪。我们做父母的受中国传统理念的影响,更习惯在公开场合贬低自己的孩子。“你看看小明,多聪明,每次都一百分,我们家孩子有他一半聪明就好了”,“老师,他在家很不听话,经常撒谎”,母亲经常会在“外人”面前数落自己的孩子,或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