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肿瘤微血管密度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病理及临床分期的关系
【关健词】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肿瘤微血管密度鳞状细胞癌病理临床分期
1材料与方法11病例标本:选取平凉市人民医院病理科2003至2011年存档的oscc石蜡标本58例。按组织学分型分组:癌前病变组24例(其中上皮轻、中、重度异常增生分别为6、9、9例),oscc组34例(其中、、级分别为9、14、11例)。按2002年uicct
m分期标准:期6例、期8例、期8例、期12例。其中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龄59岁。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①未曾接受手术、放疗、化疗及生物疗法;②无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造血系统疾病及其他恶性肿瘤;③肝肾功能正常。正常口腔黏膜10例取自阻生齿拔除时的牙龈黏膜,约2mm×5mm,均经患者知情同意,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12免疫组化研究按文献2方法,取石蜡包埋标本切成3μm厚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采用免疫组化sp法,dab显色。染色方法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已知阳性片做阳性对照,用pbs缓冲液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13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vegf的阳性判定:vegf为细胞浆着色,染色阳性以细胞浆呈棕色颗粒状为标准,且着色明显高于背景或背景不着色,而细胞着色者为阳性细胞染色。每张切片根据阳性细胞
f染色强度及阳性细胞百分数的多少进行分级:染色强度(不着色、弱、中、强)及阳性细胞百分数(0,125,2650,5175)分别积分为0,1,2,3。并根据指标的分数之和分为4级,即两项分数之和为0分者计为vegf表达为阴性(),12分者为弱阳性(),34分者为阳性(),56分者为强阳性()。cd34的阳性判定参照veid
er等3的方法。cd34阳性以血管内皮细胞呈棕色或棕黄色为标准;微血管计数以被染成棕黄色的单个内皮细胞或内皮细胞族作为一个血管计数。只要结构不相连,其分支结构也计作一个血管计数。低倍镜(x40)下观察切片,选择微血管分布最高密度区,然后在高倍镜(x200,以每个视野面积为0785mm2)下计数3个视野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为该例的mvd值。
14统计学处理mvd以±s表示,vegf的表达以阳性计数百分比表示。运用spss130软件,mvd值和vegf表达与oscc病理分级和t
m分期的比较均采用x2检验,p005)。
34例患者中,按t
m临床分期,期与期的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143和85,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肿瘤细胞产生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能力与其分化程度无关。本研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