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伴随着时代与事业的发展不断进步,它已经完成了向文化身份的完美转变,这是高度自觉的过程,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的趋势。马克思主义化的政治身份和文化身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实现了统一。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重品格及发展从21世纪开始,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复古思潮不断兴起。少年
f儿童读经典运动成为了广大媒体报道的热门;邻国韩国申请将我国传统的端午节作为民族的文化遗产已经引起国人的反思;我国不断在海外知名大学成立多所孔子学院;全世界许多地区在每年9月28日都要举行大规模的祭奠孔子的活动。但笔者看来,我国的伟大复兴是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运动不能依靠封建伦理与大规模的读经典运动来完成。认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重视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的变换比媒体创导的读经典运动更加重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推进,西方现代化本身的弱点与弊病也不断地暴露了出来,在道德层面的谴责也日渐增多,大规模恢复朴素的生活方式的情感需要日益迫切。我国古代文化经世致用的原则也清醒地提醒着我们:价值伦理、修身养性的确具有独立价值,古代道德的精神可以照亮世俗生活,它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极有价值,但古典文化价值不能否定中国现代化取得的骄人成绩,中国现代化创造的幸福生活已经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物质的条件,我们真要将古典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完美结合,实现中华民族特有的宇宙观与马克思无情的辩证法的有机结合的目标。
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理性主义也应是应该讲情的,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一条符合中华民族特有的道路,既不同于僵硬的计划经济,也不同于残酷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道路,创造出合情合理和谐的大同社会。另一方面,我国古典传统文化一直重视人自我内心的修养,重视崇高理想的建立,这些品格和我国现代化
f过程中伴随着的马克思主义理想的相契合。马克思在当初并没有设想过要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只是将它
作为实现共产主义的过渡性阶段,并认为这一阶段仍具有共产主义的法权。虽然如此,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作为一种在生产力相当发达的基础上产生的比西方资本主义更公正、自由、平等,对弱势困难的群体有更多关注,有由政府调节各种收入等相当宽泛的具体方法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原则。这对在实践中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国家与人民有极大的长久意义与现实价值。
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