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读《爱弥儿》有感儿童教育孙宇婷教育史2005166
学了比较多,读了比较少,认真读的则更少。现在就卢梭的《爱弥儿》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卢梭这本著作中贯穿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他强调根据人的自然状态来进行人本教育,以达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发展。一、关于减负《爱弥儿》一书中贯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家长、儿童、学校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急的家长们;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玩耍的时间都几乎没有的深度近视的儿童们。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也许卢梭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尽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到现在依然徘徊在我们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充斥着,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审美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回忆阶段却成了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国教育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有人怀疑有没有必要把减负与教育改革相提并论。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就上述的教育压力问题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最大程度上挖掘儿童的创造力。不久前,江泽民总书记就减负方面的问题,专门发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同时,教育部也多次下文涉及减轻学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怎样认识减负,认识减负在教育改革中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尽管减负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式的负少了,另一种形式的负却自然的补了缺。总之,形式的负是能少的,但少的却不是孩子们的负。减负的口号在喊着,但是孩子们照样还是为各种作业、课后技能学习忙碌着。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厌倦学习,一旦有可能摆脱书本控制时,连课外书籍也懒得碰一下,厌恶的情绪使其思维的活跃与严密不复存在。而这则与教育的重要原则和使命是应当使学生(受教育者)热爱学习,并由此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完全相反。可是,过重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