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19371945)一、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1、成立时间:1938年2、成立地点:武汉3、性质: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包括了除汉奸以外的各派文学家、艺术家。4、会刊:《抗战文艺》5、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二、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宣传厅)1、主持:郭沫若2、成立时间:1939年3、成立地点:武汉4、抗日文艺宣传活运蓬勃开展三、朗诵诗、街头诗、街头剧、报告文学等小型作口的涌现,是这一时期文学活动的重要特点。这些作品以抗战的内容和通俗多样的形式,起到了宣传群众的作用。由于这一时期作家对抗战现实的认识不够深入,因而抗战文学也有着热情多于理智、内容空泛和公式化、概念化的缺点。四、武汉失守后,郭沫若建立文化工作委员会五、“孤岛文学”(上海)1、含义: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历时四年零一个月,称之为“孤岛文学”2、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鲁迅风”的争论,出版《鲁迅风》3、戏剧:于伶反映现实的戏剧《长夜行》,阿英的南民史剧《碧血花》等六、抗战文学思潮的两个重要特点:1、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A、“利用旧形式”和“旧瓶装新酒”的讨论B、民族形式的论争2、现实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潮,但浪漫派文学和现代派文学仍有存在七、民族形式的论争
f1、起因:毛泽东提出的两个观点:“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中国文化应有自己的形式,这就是民族形式”2、主要观点:向林冰:强调民间开式对新文艺的否定葛一虹:肯定新文艺,对旧形式全盘否定郭沫若: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毫无疑问的,是现实生活茅盾:吸收过去优秀传统,学习外国古典文艺和新现实主义的伟大作品的典范,继续五四以来的优秀作风,深入于今日的民族现实,提炼熔铸其新鲜活泼的质素胡风:把民族形式和现实主义、大众化问题联系在一起八、“七月诗派”1、胡风主编:《七月》刊物2、特色: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艾青、田间为首,培育了绿原、阿垅、曾卓、鲁藜、冀访、邹荻帆等一批青年诗人,形成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七月诗派”。八、现实主义和“主观战斗精神”的讨论胡风为了克服抗战文学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公式主义,十分强调作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