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比较项目“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外: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内:国内反动势力的反扑)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敌手,苏维埃政权陷入重重包围。为了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现到共产主义的直接过渡农业内容工业商业分配余粮收集制实行国有化政策(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管理)新经济政策①经济危机:长期战争的破坏;自然灾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继续实施。②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工人、农民不满(波罗的海水兵叛乱)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巩固苏维埃政权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①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②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领导层对该政策的必要性和长期性认识不足,以致后来过早地终止了新经济政策的执行。
背景
目的
取消自由贸易(否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自由贸易(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实物配给制和普遍义务劳动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前提。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加重了农民负担,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积极影响消极
经验教训
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是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途径,其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1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