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为今后血吸虫的深入研究提供一
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查阅近十年来的相关著作和文献,从血吸虫的生长发育、诊断、治疗、疫苗,防疫等方面研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中国基本控制了血吸虫的传播,但是仍然存在严重缺陷。结论: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在血吸虫的治疗与防疫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有效的控制了血吸虫病的蔓延,有利于血吸虫病的进一步研究。关键词:血吸虫疫苗防疫治疗血吸虫学名裂体吸虫,成虫寄生在多种哺乳动物和鸟类的静脉血管中。寄生在人体的有6种,即日本血吸虫、曼氏血吸虫、埃及血吸虫、间插血吸虫、湄公血吸虫和马来血吸虫,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血吸虫对我国人民健康造成了长期的严重危害,目前的血吸虫的防治存在用药伤肝,防治范围小,防治手段单一等缺点。笔者通过对近十年来的血吸虫的防治研究进展综述,为今后进一步研究血吸虫病提供参考。一、血吸虫的生物学特性1851年德国病理学家TheodorBilharz在开罗一家医院对一血尿病人进行尸体解剖时首次发现埃及血吸虫成虫至今共发现裂体属19种。公元前1210世纪的埃及木乃伊和我国公元2世纪的湖北江陵古尸均发现有血吸虫卵证明血吸虫与人类发展史是密切相关的。19种血吸虫中6种与人类密切相关见表1。据WHO1996年统计血吸虫病危及74个国家和地区约2亿人口严重感染者2千万左右每年有百万人口死于血吸虫病。因其医学重要性和生物学特殊性使得血吸虫【1】成为目前研究最深入的吸虫之一。血吸虫成虫为雌雄异体,多呈合抱状态。虫体呈圆柱形,和线虫类似。雄虫呈乳白色,较短粗,雌虫呈圆柱形,较细长。血吸虫成熟虫卵大小一般为(1228)(5580)微米,淡黄色,椭圆形,卵壳薄而均匀,无卵盖。电镜下可见卵壳表面有毛刷状微棘,卵壳内有微管,连通虫卵内外。尾蚴长280360微米,前段有头器,体部有口吸盘和腹吸盘。血吸虫生活史有成虫,虫卵,毛蚴,母胞蚴,子胞蚴,尾蚴,童虫等7个阶段,人是最终宿主,保虫宿主有牛、犬、猪等多种哺乳动物,中间宿主为钉螺。
日本血吸虫形态
f二:血吸虫病的诊断
血吸虫病诊断方法可分直接与间接诊断法两类。直接诊断法即直接在宿主排泄物或组织中检测血吸虫虫卵。通常用于确诊血吸虫感染包括直接涂片粪检法、改良加藤法、丹麦血吸虫病实验室方法Da
ishBilharziasisLaboratoryDBL技术、毛蚴孵化法、饱和盐水浮聚法和直肠活检法等【2】。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