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中,一部分学生会将对父亲的不良印象投射到异性身上,而远离异性,出现异性关系较差的情况;而另一些学生则会选择与异性没有距离的接触来弥补父女关系中的不足。通过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直接探索大学生父女关系与异性交往关系的研究寥寥无几,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2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有效被试259人。其中:大一38人,大二75人,大三69人,大四77人。
2研究工具:(1)采用韩丹妮的《大学生父女关系问卷》,该问卷由“父女依恋性”、“父女亲密性”、“父母关系”、“父女态度”和“理性指导”五个维度构成,问卷采用5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2)采用利婷的《大学生异性交往问卷》,该问卷由“困扰性”、“主动性”、“交往深度”、“广泛性”、“效能感”五个维度构成,问卷采用6级评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6分,其中29题为多选。两个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能够作为大学生父女关系和异性交往的测量工具。
3施测过程与统计处理:问卷以小组成员为单位分发,每个成员进行测前培训,掌握统一测试要求,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处理。
3结果分析
1差异检验结果及分析
结果发现,不同年级女大学生在异性交往的困扰性上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大二女生困扰体验最多,其次是一年级和三年级,四年级的困扰体验最少。进一步的事后分析发现,四年级的困扰体验与其它三个年级都呈现显著差异。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刚刚入学,有很多不适应,任何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扰都会相应增加,所以并不特别注重与异性交往的困扰。大二学生已经适应了大学生活,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从18岁到25岁,个体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所以与异性交往成为这个阶段关注的事情;四年级大学生已经具有了三年异性交往的经验,而且她们的主要精力放在就业或考研等人生重大问题选择上,没有太多关注点放在与异性交往上,所以困扰性减少。
大学生的父女关系在大学生是否是独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为独生子女父女亲密性较高,父母关系处理较好,独生子女的父女关系总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在独生家庭中,父亲将所有的爱都给予女儿,较非独生子女父亲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与女儿相处,对女儿有更多的关注和爱护。因此,独生女较非独生女与父亲之间有更多的亲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