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章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认为这与我国的社会文化对孩子的自我期待和角色意识的深刻影响有密切的关系即大多数中国学生从小就想成为“学习好”的孩子甚至在选择朋友上也表现出倾向于学习好的人。这种“学习重要”的意识导致了“学习行为”的出现而这种“学习行为”日积月累的重复出现最终就形成了“学习习惯”。以上研究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学生在可控时间与不可控时间内活动的单一性与单调性与从小学时开始形成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有密切关系这些行为经过无数次的重复逐渐成为初中学生生活中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具有巴甫洛夫指出的所有特征这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但是有了“学习习惯”并不等于具有“时间管理习惯”因为学习的习惯与时间管理的习惯还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一种行为的倾向性其产生的结果还是未知数而只有后者才能对前者进行行为、技术上的操控才能保证前者的顺利实施才具备统领各种行为习惯的总动力。初中生不是缺乏学习习惯也不是时间管理倾向不强而是缺乏时间管理的习惯没有将时间作为生活学习的首要因素也没有将时间安排作为安排一切事情的前提。
2、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影响了时间利用的效率
在访谈中绝大多数学生承认自己平时做事不积极也不主动且在他们家长和老师那儿笔者也得到了进一步证实。因此可以说学生做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是导致学生学习效能低下、学业压力增大、学习心理负担加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学生时间管理最大的绊脚石。究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一是依赖惯性。初中生是刚过儿童阶段的孩子现在又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处于一种“唯我独尊”的家庭环境中大小事情由大人包办代替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惯性遇事哪怕是学习上的事也总想拖到最后做。二是畏难情绪。初中生年纪小心理还不成熟各方面能力比较欠缺常会害怕困难、害怕失败做起事来非常消极。三是易变心理。心神不定、东想西想做事心猿意马、朝三暮四是初中生的一个重要特点这种易变的心理也极
f易造成做事拖拉。四是被迫心态。如前所述初中生常对自己所做的事包括学习不感兴趣总认为自己是被迫而为之久而久之就产生了较强的逆反情绪做事被动。所以做事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了初中生的时间利用效率给时间管理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
3、时间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
两千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子在《论语》中说“吾日三省乎吾身”。这个堪称最早的时间管理理论告诉人们人一天中要多次反省自己才能很快地进步。彼得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