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2、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概括人物性格特点。3、联系上下文,结合事件背景理解人物,训练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一、继续走进课文,理解内容教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将继续带你们走进一个流传了千百年的动人故事,它是我国历史上光彩不灭的佳话。那就是18《将相和》,(出示课题)你们还记得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吗?(学生回答,师板书)师: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篇课文主要是讲了三个小故事,(出示课件)谁来说是哪三个小故事?(生自由回答)师:课题是《将相和》,也就说明他们有不和,为什么不和呢?课文哪里开始写到了不和?(出示课件,生思考)生:廉颇很不服气……(出书课件)同学们,廉颇很不服气呀,说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他头上去了。蔺相如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蔺相如的这一张嘴究竟有多少过人之处呢?现在,就让我们先走进“完璧归赵”的故事,找出蔺相如说的话。二、完璧归赵
f1、读“第一次说”教师:谁先来做蔺相如,把他第一次说的话读出来?(出示课件)生读: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师:这段话涉及到一件宝贝和氏璧,谁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件宝贝的特点?生:无价之宝、价值连诚……师:所以,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大家想想,当时七国混战,攻城夺地的,十五座城池虽然有点夸张,但是也不错啊。现在,我就是赵王了,我觉得那就换吧!在座的诸位大臣认为这个主意好不好?生:自由回答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点评)师:现在,我们知道此时赵国形势危急啊,左右为难,当务之急,谁敢担此重任?生:蔺相如师:好,你们现在就是蔺相如,你们对赵国的君臣许诺,生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师:同学们读得真棒,我看到了你们无畏的勇气、决心和自信,相信你们一定能成功。
f2、第二次说师:蔺相如把和氏璧呈给了秦王,说了一句话。“这块璧有点儿小
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出示课件)不是说和氏璧价值连城吗蔺相如怎么说有小毛病呢?这不是矛盾吗?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