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分析与对策
体育教学是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需要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才能有效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但目前体育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厌学的不良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上述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之为“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一定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厌恶、反感情绪,做出与事物发展的常理背道而驰的举动的一种心理状态。一、从学生的角度看青春期心理和生理特点的负面影响。中学阶段,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殊时期,第二性征出现,男孩喉结突出,声音沙哑;女孩出现月经初潮,乳房开始发育,身体的变化,男女差别的加剧,使的学生在体育课中不敢参与体育运动,体育锻炼的兴趣锐减。同时在心理上,个体意识逐步强化,学生容易产生急躁、冷漠、孤独的不良情绪,这与开放、活跃的体育教学环境格格不入,也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另外,体育意识淡薄,认识不足,目的不明确,学习体育的内驱动力不足,严重制约了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业务不熟。教师的业务水平是圆满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但目前有部分教师业务功底不扎实,教学技巧不熟练,理论知识不牢固,以至在教学中示范动作不规范,教学手段不新颖,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学内容不生动,大大影响了体育教学的质量,也使学生失去兴趣。事业心不强。对“知识更新”“终身学习”缺乏紧迫感,对学生不关心爱护,不能换位思考,不注意学生的心里感受;对体育教学钻研不深,缺乏新意。教师敬业精神不强,也使的学生对体育课的期望值逐步减低,最后产生“逆反心理”。三、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结构单调无味。目前,个别体育教师在教法中比较单调、陈旧。长此以往,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无味,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种失望情绪的长期积淀,就会形成学生对体育课的“逆反心理”。教学方法整齐划一。传统体育教学,教师往往搞“一刀切”,不能根据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知识背景、思维特点,科学选择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无论是学生学习效果还是学习主动性都较差,学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和抵抗行为。教学目标严重误解。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往的体育课程教学通常是以身体活动的技术教学为主的传习式的方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