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别是要防止冷却过慢而引起的碳、氮化物大量析出和χ、σ等脆性相沉淀带来的危害。
图617系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图和焊后热影响区的组织变化图,可以较圆满地解释上述双相不锈钢焊后热影响区所遇到的现象。
f克服第一代双相不锈钢焊接性的不足,即防止焊后单相铁素体的形成,并希望焊后获得尽量多的奥氏体(γ2)和满意的热影响区性能,一是向钢中加氮并使母材具有αγ近于1的双相结构,二是焊接工艺的控制(包括线能量和多层焊时层间温度的控制以及焊接材料的选择)。实践表明,由于氮的加人,第二代和第三代(超级)双相不锈钢以及经济型双相不锈钢,在母材固溶态α和γ的相比例控制在50比50即11的前提下,采取适宜的焊接工艺,完全可以防止焊后熔合线和热影响区单相铁素体的形成,并获得满意的焊接接头的性能。
表66列出了相比例对不同含氮量的25Cr65Ni3MoN钢焊接热模拟试样和母材耐蚀性的影响,显然,当母材的相比例αγ近于7030时,HAZ1近于单相铁素体,HAZ2也仅57的γ,钢的晶间腐蚀敏感性增加,点蚀速率提高;当母材的相比例αγ近于5050时,HAZ1含有735的γ,HAZ2有1540的γ,此时则可以获得满意的耐晶间腐蚀和耐点蚀腐蚀性能。需要指出,双相不锈钢焊后热影响区的相比例已不是固溶态比较理想的αγ近于11,而是随钢的牌号、铬当量镍当量、焊前母材的热处理温度和焊接工艺等的不同,可能在90107030之间波动。(转自不锈钢概论)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