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单一化的养老模式。例如江阴市的“夕阳红”老年康乐中心,通过引进美商资金,建造成一个集居住、疗养、康复、保健、学习、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养老服务场所,通过建立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来缓解社会的养老压力;南京市鼓楼区创立以政府买单、民间组织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网”,为独居、特困、高龄老人免费提供照应起居、买菜做饭、清洗衣被、打扫居室、陪同看病等生活照料服务,满足老年人不离家养老的需要,并且由政府出资租赁闲置厂房,无偿用于社会力量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有效破解了中心城区养老服务场所紧张的难题;苏州市沧浪区创立“邻里情”居家乐养老服务中心(虚拟养老院),该中心依托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研发提供的“居家乐221服务系统”为平台,整合了优秀的社区服务企业加盟,下设6个街道服务站点,服务站进行就近管理,服务人员就近派对,发挥24小时管理服务优势,为居家老人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的养老服务。
对现有体系的实践,使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各类养老机构39904个,收养老人2426万人7。尽管如此,这一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于完全解决社会养老服务问题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无论服务供给,还是服务质量都远不尽如人意,各种社会养老服务模式之间缺乏良性互动并且各自还面临不同的发展困境。
21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且结构失衡
从社会养老提供的床位上来看,目前老年人直接受惠于政府提供的社会养老服务的比例小,大多数老龄人依然需要依靠家庭进行养老。以江苏为例,尽管近年来江苏养老机构床位数年均增长10以上,目前全省养老机构共有床位数25万多张,但也只占全省老年人口总数的2不到8。此外,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布局不合理,既存在“一床难求”,也存在“床位闲置”的现象。现有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看似是为全体老年人服务的,但目标人群又是不清晰的。
22不同养老服务模式定位与功能不明确,且呈点状分布,缺乏呼应
从整体上看,不同养老服务模式呈点状分布于不同城市或地区,这就使得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无法发挥整体的联动效益。具体表现为现有体系中国家、社会和家庭三个供给主体责任不够清晰,基于此的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三大平台缺乏呼应,由政府推动的机构服务和居家服务,因为主管部门不同,有各自的服务对象,政策的相互隔绝,服务对象和内容层次定位不清,家庭成员提供的照护服务得不到支持或支持很少,同时也限制老年人在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