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要坚持运用各种教学理论的新体系,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为指导,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示以及江_泽民总书记的“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的指示,根据我国国情吸收发达国家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改革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教学原理、教学过程结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可行性、适用的范围,它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功能和效果。探索中小学素质教育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包括调整教学内容、构建课堂教学新体系的教学结构、改革课堂教学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进一步探索适合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方法。三、课题研究的实施
f本课题实验从2008年1月起批准立项到2010年7月结束,研究时间持续2年多,中途无间断,研究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年1月2008年5月,确定实验校和子课题,制定可行性实验方案。第二阶段:2008年6月2009年12月,重点探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第三阶段:2010年1月2010年7月做好各种研究资料的征集和数据的统计和终结性成果的总结。四、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经过三年的实验,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了研究任务,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形成了一系列课题成果,取得了较好的实验效果。(一)使一线教师明确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1、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学内容的创新。许多学科教材的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验教师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或增添教学内容,或调整教材顺序,或开展课外活动,尽可能弥补教材之不足,充实、扩展有关教学内容,为开发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服务。2、创新精神和实践能的培养在于教学资源的创新。教学的场所主要包括教师和课外活动场所。由于空间的限制,教室很难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创造空间和材料。于是,我们以教室内的墙壁、墙角、黑板等为资源,设置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图书角”“实验角”、,开辟了以及时发布学生尝新思维火花和观察日记为核心的“作文月赛”“我爱学数学”“校园艺体活动周”“每周学英语”等系列活动,给学生尽可能创设锻炼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