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但他忽视了大自然的整体性和价值尊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盲目的、肆无忌惮的征服和改造。宗教根源:基督教:只要为了人的利益,征服和掠夺自然是天经地义的。伦理学根源:自然界只有工具价值,没有自身的内在价值,价值仅是满足人类永无止尽的欲望。技术根源:技术发展的不足对技术的滥用经济根源: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和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负外部性即人们的行为对他人或社会不利的影响)2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3经济的贫困化(缺乏资金和技术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无法解决因过度开采资源所导致的环境问题而这些问题反过来又加剧了经济的贫困化)环境保护:指综合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以及宣传教育等多种措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协调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障人类的生存和发展。【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理解【1具有法的一般属性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保障实施的称】2调整的是因环境问题而产生的社会关系3是有关环境与资源方面的法律规范的总
f特征
1调整对象的特殊性:以人与自然关系为媒介和基础的人与人的关系2技术性:环境问题本身就是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副产品且环境问题的解决也要依赖科学技术的进步,因此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必然反映自然科学规律。3综合性:以法学为基础,吸收和借鉴了政治学、经济学、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学科;包含了宪法规范、行政法律规范;涵盖了环境与资源保护基本法单行法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法律法规。4社会性:关注的是社会公共利益和基本人权的保障,反映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愿望,代表整个人类共同的利益5区域性:不同区域不同特点,因地制宜6国际共同性:不再是一个国家地区的问题,超越国界成为全人类的挑战。1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体健康2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的发展,核心在于对发展权益的肯定,要求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1进行环境资源管理的法律依据2防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实现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法律武器3提高公民环保意识、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4协调经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