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分析了一国何以致富的原因,在经济学说史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斯密的现象描述法和抽象演绎法这种“二重化”的分析方法,使他的经济学体系充满了诸多矛盾之处,成为日后经济学争论的渊薮,也决定了方法论的分野之势在所难免。然而,无论如何斯密本人还是比较注重在二重化方法之间保持必要张力的。斯密之后,抽象演绎法在李嘉图和西斯蒙第那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使其渐趋精细化。现象描述法又得到了马尔萨斯和萨伊的大力发展。李嘉图的理论体系表面上看来是符合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过程,但这个过程具有很大的跳跃性,这是由于他的方法论缺陷所造成的。他撇开了具体地历史地使用纯粹的抽象方法,以个别代替一般,从而得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化的结论。他只看到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数量关系,看不到这种关系后面隐含的生产关系本质的变化。因此他虽然使用了抽象法,但缺乏辩证思维的方法,带有较强的机械唯物主义方法论特征。总之,这个时期的思维抽象还远未发达,表现在其抽象结果中依旧保留了本该抽象掉的东西,尽管从表现形态上来看显得有些笨拙和幼稚,但从其内涵来看往往又是十分丰富,是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这也是符合思想史发展规律的。因此越是早期的思想越具有原创性,这就是当时的经济学方法论发展的现状。如重农学派理性主义的抽象演绎法,休谟的经验主义认识论原则,斯密的二重化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恰当的平衡,李嘉图的高度抽象的思想实验方法,更有西斯蒙第对二重化方法的合理运用、将经济学视为“人”的科学和综合推理的方法、注重历史比较以及制度因素的方法,乃至萨伊“良好的哲理推究方法”等等,无一不在当代西方经济学方法论中重焕生机。方法论的发展并没有到此为止,随着经济学本身的发展仍在继续。实证主义经济学方法论这一时期的方法论是经济学方法论史上第一个具有较完整的理论表现形态的发展阶段。与前实证主义阶段相比,这一时期的经济学方法论具有一定程度的自觉性。西尼尔已经在较大的程度上摆脱了李嘉图抽象法的束缚,他宣称经济学家不应当将道德判断掺入其科学研究中,应当摆脱价值判断的束缚,做出纯粹的分析。而且他在广泛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适用于作为基本命题的原理构成演绎的前提,在将李嘉图的抽象法发展到当代意义上的假说演绎法的过程中,充当了不可或缺的中介环节。约翰穆勒把归纳演绎的方法确立为经济学研究唯一合理的方法。在某种意义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