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2)、P或PRL水平以确诊。治疗方法:①中药组:月经第7天开始服中药,日1剂,经期停服。根据临床辨证分型,肾阳虚者温肾养精,调补冲任,右归丸加减(熟地、附子、菟丝子、山萸肉、枸杞子、当归、杜仲、鹿角胶、肉桂、紫石英、山药、仙灵脾等)。肾阴虚者滋肾养血益阴,以左归饮加减(山萸肉、枸杞子、茯苓、山药、甘草、女贞子、地黄、金樱子、桑寄生等)。肝气郁结者予疏肝解郁,行气养血,以郁种玉汤加减(当归、香附、郁金、白术、云苓、仙灵脾、丹皮、女贞子等)。痰湿内阻者治以健脾祛湿化痰,以苍附导痰丸加减(苍术、香附、枳壳、云苓、胆南星、艾叶、桔红、甘草、川芎、白术、熟地、当归等)。②艾灸组:取关元、子宫(双)、三阴交(双)为主穴。肾虚者配肾俞穴,肝郁者配肝俞穴,痰湿内阻
f者配脾俞穴、丰隆穴。操作时先点燃艾条,艾条距穴位1~15寸,以局部感温热为度,主穴每穴灸20分钟,配穴每穴灸15分钟。月经周期的第12~16天每天灸1次,此外可隔日1次,经期停灸。③艾灸合中药组:用上法辨证用药的同时配合艾灸治疗。3组均以1个月1个疗程,6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观察项目:治疗周期测基础体温(BBT)有无高温相及其持续时间;月经周期第10天开始,隔日做B超1次监测卵泡发育情况;观察月经前1~2天宫颈黏液有无羊齿植物叶状结晶及血孕酮水平。治疗期间若妊娠则结束治疗判定为治愈。
疗效判断标准2:①有效:月经来潮正常3个周期以上或怀孕,基础体温呈双相;或B超监测显示有正常卵泡发育并有排卵,经前1~2天宫颈黏液出现羊齿植物叶状结晶,且监测血孕酮水平在正常范围。②无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改善,基础体温仍呈单相,B超监测显示无成熟卵泡发育及排卵,经前1~2天宫颈黏液无羊齿植物叶状结晶,且监测血孕酮水平仍低于正常。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X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疗效:艾灸组70例中,有效47例,其中15例已怀孕,无效23例,有效率671(4770)。中药组70例中,有效49例,其中17例已怀孕,无效21例,有效率700(4970),两组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艾灸合中药组70例中,有效59例,其中23例已怀孕,无效7例,有效率843(5970)。疗效优于单纯艾灸组及中药组,有效率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础体温曲线的变化:所有患者治疗前监测基础体温均为单相。治疗后艾灸组70例中基础体温呈双相46例,仍呈单相24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