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①②
11、社会发展最根本的规律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
动
C、个人动机与物质手段的矛盾运动
D、个人活动与社会环境的相
互适应
12、毛泽东说:“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
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这说明了(
)的重要性。
A知识
B认识
C实
践
D发展
13、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
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体现了
(
)
A人无法真正认识事物
B客观事物是不断变化的
C人的主观认识要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
D人的主观认识不受客观条件的限
制
14、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种说法说明了(
)
A客观决定主观,主观反映客观
B物质决定意识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人际
和谐的重要性
15、“实践是知识的母亲,知识是生活的明灯。”这句谚语的哲学寓意是
(
)
A学习知识比实践更重要
B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认识能够更好的指导实践
C有时实践比认识重要,有时知识比实践重要
fD知识既源于书本,又源于实践
16、“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一切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无条件地联系着。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意识反作用与物质
17、马克思主义哲学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来考察人区别与物的特点是(
)
A人具有价值,而物不具有价值。
B人具有使用价值,而物不具有使用价值。
C人具有自觉能动性,而物不具有自觉能动性。
D人具有阶级性,而物不具有阶级性。
18、下列成语中可以体现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人生选择的是(
)
A量力而行
B自知之明
C不自量
力
D妄自菲薄
19、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确立目标、开展行动,都需要明确(
)所在。
A、国家利益
B、集体利益
C、自己的利益
D、他人的利益
20、人们常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这里的“门道”和“热闹”从哲学
上讲分别是(
)。
A“现象”和“本质”
B“本质”和“现
象”
C“客观”和“主观”
D“主观”和“客
观”
三、多选题(题2分,错选不得分,共20分)
1、历史规律的特点(
)。
A、形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
B、通过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才能体现出来
fC、主要表现为统计规律
D、具有主观性
2、社会理想的特点(
)。
A、有整体性
B、有超越性
C、有阶段性
D、有客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