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效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故A项正确。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私田开垦的数量以及国君是否承认土地私有在题干材料中均没有涉及,故B、C、D三项与题意不符。9.“唐高祖武德七年624年,始定律令……所授之田,十分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世业之田,身死则承户者便授之;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材料表明唐代均田制A.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B.有利于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C.反映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有利于土地租佃关系的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均田制的授田措施。受田人死亡的,世业田可以继承,口分田则要归还国家,再授给其他农民,这体现了土地与劳动者的结合,故B正确;“口分,则收入官,更以给人”说明大部分土地仍要归还国家,并没有承认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故排除A;均田制并未反映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故排除C;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而材料并未涉及这一历史现象,故排除D。10.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增长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无后”不仅违背了孝道伦理,而且使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缺乏,即强调孝道伦理有助于保障小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劳动力,说明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之间有密切关系,A项正确。B项并非材料强调的主旨;材料并未涉及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孝道伦理对小农经济的影响,D项错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
f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
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