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1农业的主要耕作
方式和土地制度对点训练
1.《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排除C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排除D项。2.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A.坊市制度瓦解B.土地集中加剧C.农业技术进步D.海外贸易拓展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是农业国家,农业的发展关系着地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坊市是城市经济发展的表现,不能说明经济重心的转移情况,A项错误;土地集中不等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B项错误;农业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由于曲辕犁的使用和推广,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迅速发展,逐渐赶上并超过北方,从而促进了全国经济重心的转移,C项正确;海外贸易只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一个表现,与经济重心南移关系不大,D项错误。3.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B.资本主义的萌芽C.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D.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答案D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具体的事例概括出男子、妇女在社会分工中“不同”与“同”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寻找选项与观点的对应性。“与男子共其劳”说明A项说法不妥,排除;B项与题干无关,排除;材料未涉及官营手工业,C项错误,排除。答案为D。4.“其制两柄上弯,高可三尺……其所盛种粒,各下通足窍,仍旁挟两辕,可容一牛,用一人牵,傍一人执耧,且行且摇,种乃自下。”这段话描述的农具是
f答案B
解析由“其所盛种粒……且行且摇,种乃自下”可知,该工具属于播种工具。由此可
知B项正确;A项是汉代出现的二牛抬杠法,可以排除;C项是曹魏时期出现的人力灌溉工
具翻车即龙骨水车,排除;D项为隋唐时期出现的曲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