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的定义一般来说,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需要与现实之间产生了距离或者差别,从而出现了一种令人不满的状态。社会问题是在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中至少令一部分人同时感到不满的状态或现象。至于这些个体数量究竟是在社会中占多大的比例,则是一个实践过程中的问题,不能从理论上简单的确定。
二、社会问题的认定与价值标准1社会问题的认定社会问题的认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使用事实分析方法来搞清楚有关该社会问题的各种事实,包括其自身特征、相关的人群、人们对其不满的程度、造成该社会问题的原因等诸多方面;二是使用价值分析方法来搞清楚与该社会问题相关联的各种价值标准并使用这些价值标准对问题进行评价。
2社会问题认定过程中的价值标准为了认定一定的状态是一种社会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用于评价的价值标准,然后使用这些价值标准来判断眼前的状态与价值标准之间的距离或差距,并最终根据对这些距离或差距的判断来确定社会问题的存在。我们通常不能离开所研究的社会来抽象地讨论价值标准问题。
10
f最新资料欢迎阅读
(1)社会福利福利是一个主观的概念,从个体来看,福利就是个体从消费各种私人的或公共物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幸福感。以个体福利为基础,社会福利则是社会群体中所有个体的个人福利的加总。如果变动目前的状态能够使社会福利得到提高,那么这样的变动就是一种满意的变动。
要想确定一个社会福利标准,“加总”的过程使得社会福利成为一个复杂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概念。一种方法是将社会福利定义为所有个体福利的简单加总,即采用简单的加法的方式来对所有社会成员的福利逐个相加从而得到社会总福利;另一个方式是为了更公平起见,社会总福利的加总方式中应当为弱势群体设定更大的权数,同时给社会中相对强势的成员设定相对较小的权数。
(2)效率首先是日常生活中的效率概念,就是产出与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其次是经济学的效率概念,按照该效率概念,如果我们还有可能对社会目前的状态进行改变,从而可以使社会中某些个体或群体的福利得到提高,但同时其他所有个体或群体的福利都至少维持了原先的水平,那么目前的状态就是没有效率的,相反,如果进行这样的改变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则我们已经达到一种最优的状态。经济学中将这种最优状态称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除了投入产出效率外,经济效率还包括更高层次的效率概念,即资源配置效率。按照经济学理论,所谓资源配置问题就r